Angklung:印尼傳統樂器
術語“angklung”源自巽他語,其中“angkleung-angkleung”指的是演奏者有節奏的動作。 「Klung」表示樂器產生的音調。
每個音符都是由不同大小的竹管產生的。當搖動時,這些管子會產生和諧的旋律。因此,要創作出完整的旋律,angklung 需要集體演奏。
建造
Angklung 通常由黑竹 (Awi wulung) 或阿特竹 (Awi temen) 製成,乾燥後會變成獨特的黃白色。它由2到4根不同大小的竹管,Bound和藤條組成。
演奏技巧
彈奏angklung相對簡單。演奏者握住樂器的上框架並搖晃下方部分以發出聲音。共有三種基本技術:
- Kerulung(振動):最常見的技巧,雙手握住竹管底部,左右反覆振動以維持音符。
- Centok(輕彈): 用手指快速將管子彈向手掌,產生單一的打擊樂聲音。
- Tengkep: 一根管子振動,而其他管子保持靜止,產生一個持續的音符。
Angklung 的模式種
縱觀歷史,印尼的各個地區都發展了自己獨特的angklung類型:
- Angklung Kanekes:這種安格隆源自巴杜伊人,僅在插秧儀式時演奏,由巴杜伊達拉姆部落成員專門製作。
- Angklung Reog: 伴隨 Reog Ponorogo東爪哇的舞蹈。它具有獨特的形狀和聲音,僅發出兩個音符。 Angklung Reog 也常用作裝飾品。
- Angklung Dogdog Lojor: 用於紀念水稻植物的傳統儀式。這種 angklung 專門在 Dogdog Lojor 儀式期間演奏,萬丹基杜爾的 Kasepuhan Pancer Pangawinan 社區仍在實踐這種儀式。
- Angklung Badeng:Angklung Badeng 起源於加魯特,最初被用作水稻種植儀式的伴奏。隨著伊斯蘭教的傳播,它成為宗教傳播的工具。
- Angklung Padaeng:由 Daeng Soetigna 於 1938 年推出,這種 angklung 采用改良的竹管,能夠發出全音階音符。這使得它可以與現代和流行的樂器一起演奏。
Daeng Soetigna 的創新由 Handiman Diratmasasmita 進一步發展,他的目標是將安格隆提升到國際樂器的地位。漢迪曼繼續通過改進的設計創造全音階安格隆。 Udjo Ngalegena 是向更廣泛的公眾推廣安格隆的另一位傑出人物。